[23] 段兵:《原始宗教与法律的起源》,《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
在他勾画的畏、敬、爱轴线中,殷商时期的畏指饕餮纹的狞厉之美所体现出来的恐惧心理,与超验的神秘力量对应。当一个神灵只能经由这些异能、秘技或魔力才能得以沟通时,我们可以说该神灵自身的属性即是如此。
但cosmology真的可以反映汉代经学宇宙观的本质么?那究竟是属于道家主张还是儒家信念或者天文学观念,是需要先做分疏的。据说国际哲学界认为牟氏是唯一建立了自己哲学体系的现代儒家,我们也可以说他是以哲学范式研究儒学所获最丰者。最著名或影响最大的《士与中国文化》,则基于大传统与小传统之划分,就是人类学家雷德菲尔德提出的二元分析框架。朱子苦寻中和之旨是因为意识到自己所传承的道南学派以心观心的工夫论与佛教的心生万法相近似,无法帮助自己成圣成贤。所谓的logos正是在与mythos的对立中一步步被强化,并随着柏拉图的哲学建构成为逻各斯中心主义的。
帛书易传《要》中有许多后其卜筮的言论,事实上也正是因为德行可求福、仁义能求吉的理念被普遍接受才导致了巫的地位边缘化。以此为前提,才有了祭祀和卜筮地位的下降,才有了以神秘能力与天交通之巫觋的退场——取而代之的不是一般庶众,而是圣人。山云草莽,水云鱼鳞,旱云烟火,雨云水波,无不皆类其所生以示人。
《系辞传》之文,陆贾《新语》一书有两次明引。如《大象传·晋》:明出地上,晋。《系辞传》说: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子思引之以编入《中庸》,也有的将之编为《文言》。
《二三子》、《缪和》分别引用了《谦·彖》之文。所以,从《大象传》和《彖传》释象的先后次序这一结构规律来看,高亨先生之说是完全不能成立的。
刚健而不陷,是说需卦下乾有刚健之性,上坎有险性。此外,帛书《衷》篇有益(泰)者,上下交矣和酆(丰)之虚盈说,也是取自《泰·彖》的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说和《丰·彖》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说。《荀子·大略》说比《彖传》简省,看来乃是对《彖传》文的节录。《论语·述而》篇记载: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大象传》是通过分析上下卦卦象来解释卦名之义。当是汉武帝时《说卦传》尚存,故为太史公所亲见。1974年初,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帛书《系辞传》。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则性命不同矣。
而且帛书六十四卦排列的顺序也是基于《说卦传》中的乾坤父母说。这显然不承认太极是最根本的,而把道凌驾于太极之上。
但是,《易传》是否与孔子有关,这又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卦德是从众多卦象中综合抽象出来的,是较卦象更高一级的理论思维。
君子尚消息盈虚,天行也。七十子弟子的公孙尼,其著作《公孙尼子》已佚,惟《乐记》尚有部分保存在《礼记·乐记》中。其《辨惑》篇说:《易》曰:‘二人同心,其利断金。这是明引坤卦六二爻《小象传》之文,并尊之为易。以高下下,以男下女,柔上而刚下。六十日后反,较之六月而后反应更合乎实际。
《隋书·音乐志》引沈约曰:《礼记》……《乐记》取《公孙尼子》。《文言传》、《系辞传》成于七十子之世,也就是战国初期。
日月星辰,或疾或徐,日月不同,以尽其行。所以,说《彖传》的形成早于《荀子》、《吕氏春秋》、《韩非子》,当在战国晚期以前,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这就是说,《彖传》对泰、否两卦上下经卦之象的称举是无序的,但对卦德的分析却是有序的。《易传》之所以能够被人们尊之为经,既跟它们的形成年代有关,更跟它的作者、它深邃的思想有关。
如此,则《序卦传》当在战国时就有了,其时代也不会太晚。因此,它自上而下解释经卦之象,一定是有来源的。李学勤先生认为,这里的后圣指孔子,定五经肯定包括定《易》在内。对于《易传》诸篇来说,《序卦传》是目录。
而《彖传》以经卦分析法释上下经卦不同的别卦之体则有两种方式:一是释上下经卦之象,指出其事物象征。兑三索而得女,故谓之少女。
其开端三字是《易》之咸,这就足以表明,这条正是引述《周易》中《彖传》的文句而加以发挥。其《道基》篇还有暗引的,如:故知天者仰观天文,知地者俯察地理……先圣乃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图画乾坤,以定人道,民始开悟,知有父子之亲,君臣之义,夫妇之别,长幼之序……天下人民,野居穴处,未有室屋,则与禽兽同域。
《彖传》又如何呢?当《彖传》和《大象传》一样,只解卦名,不解卦辞时,它释上下经卦之序和《大象传》是一样的,即皆由上而下。所以,就占筮这一形式而言,在《易传》中也理论化了,《易传》因而也是一部占筮的理论著作。
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小言赋》中楚襄王有这样一段话:一阴一阳,道之所贵。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甲骨文中,殷之先公先王称为毓(后)。
《系辞传》说: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如此,则乐者天地之和也,与《系辞传》开始的22句大致相同。
接着说:天尊,地卑,神明之位也,夫天地至神,而有尊卑先后之序,而况人道乎?这些话,特别是圣人取象一语,肯定是受了《系辞传》的影响。此是孔子对《周易》的新诠释。
博学是对学以聚之的提炼,审问、明辨是对问以辩之的深化。讼,上刚下险,险而健,讼。